國辦發〔2015〕89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國務院各部委、各直屬機構:
《國家標準化體系建設發展規劃(2016-2020年)》已經國務院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此件公開發布)
國家標準化體系建設發展規劃
(2016—2020年)
著重健全戰略性新興產業標準體系,加大關鍵技術標準研制力度,深入推進《戰略性新興產業標準化發展規劃》實施,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整體創新能力和產業發展水平提升。
專欄1 農業農村標準化重點
農業
林業
水利
糧食
農業社會化服務
美麗鄉村建設
專欄2 工業標準化重點
能源
機械
材料
消費品
醫療器械
儀器儀表及自動化
電工電氣
空間及海洋
電子信息制造與軟件
信息通信網絡與服務
生物技術
汽車船舶
專欄3 服務業標準化重點
交通運輸
金融
商貿和物流
旅游
高技術等新興服務領域
人力資源服務
制定和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現代種業發展、農業安全種植和健康養殖、農獸藥殘留限量及檢測、農業投入品合理使用規范、產地環境評價等領域標準,以及動植物疫病預測診治、農業轉基因安全評價、農業資源合理利用、農業生態環境保護、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等重要標準。繼續完善糧食、棉花等重要農產品分級標準,以及纖維檢驗技術標準。推動現代農業基礎設施標準化建設,繼續健全和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體系,提高農業標準化生產普及程度。
制修訂林木種苗、新品種培育、森林病蟲害和有害生物防治、林產品、野生動物馴養繁殖、生物質能源、森林功能與質量、森林可持續經營、林業機械、林業信息化等領域標準。研制森林用材林、經營模式規范、撫育效益評價等標準。制定林地質量評價、林地保護利用、經濟林評價、速生豐產林評價、林產品質量安全、資源綜合利用等重要標準,保障我國林業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制定和實施農田水利、水文、中小河流治理、灌區改造、農村水電、防汛抗旱減災等標準,研制高效節水灌溉技術、江河湖庫水系連通、地下水嚴重超采區綜合治理、水源戰略儲備工程等配套標準,提高我國水旱災害綜合防御能力、水資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能力、水資源保護和河湖健康保障能力。
制修訂和實施糧油產品質量、糧油收購、糧油儲運、糧油加工、糧油追溯、糧油檢測、品種品質評判等領域標準,研制糧油質量安全控制、儀器化檢驗、現代倉儲流通、節糧減損、糧油副產品綜合利用、糧油加工機械等標準,健全我國糧食質量標準體系和檢驗監測體系。
開展農資供應、農業生產、農技推廣、動植物疫病防控、農產品質量監管和質量追溯、農產品流通、農業信息化、農業金融、農業經營等領域的管理、運行、維護、服務及評價等標準的制修訂,增強農業社會化服務能力。
加強農村公共服務、農村社會管理、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和農村人居環境改善等標準的制修訂,提高農業農村可持續發展能力,促進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的形成。
研制頁巖氣工廠化作業、水平井鉆井、水力壓裂和環保方面標準。研制海上油氣勘探開發與關鍵設備等關鍵技術標準。優化天然氣產品標準,開展天然氣能量計量、上游領域取樣、分析測試、濕氣計量的標準研究。研制煤炭清潔高效利用、石油高效與清潔轉化、天然氣與煤層氣加工技術等標準。研究整體煤氣化聯合循環發電系統、冷熱電聯供分布式電流系統等技術標準。研制油氣長輸管道建設及站場關鍵設備、大型天然氣液化處理儲運及設備、超低硫成品油儲運等標準。加強特高壓及柔性直流輸電、智能電網、微電網及分布式電源并網、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標準制修訂,研制大規模間歇式電源并網和儲能技術等標準。研制風能太陽能氣候資源測量和評估等標準。研制先進壓水堆核電技術、高溫氣冷堆技術、快堆技術標準,全面提升能源開發轉化和利用效率。
加強關鍵基礎零部件標準研制,制定基礎制造工藝、工裝、裝備及檢測標準,從全產業鏈條綜合推進數控機床及其應用標準化工作,重點開展機床工具、內燃機、農業機械等領域的標準體系優化,提高機械加工精度、使用壽命、穩定性和可靠性。
完善鋼鐵、有色金屬、石化、化工、建材、黃金、稀土等原材料工業標準,加快標準制修訂工作,充分發揮標準的上下游協同作用,加快傳統材料升級換代步伐。全面推進新材料標準體系建設,重點開展新型功能材料、先進結構材料和高性能復合材料等標準研制,積極開展前沿新材料領域標準預研,有效保障新材料推廣應用,促進材料工業結構調整。
加強跨領域通用、重點領域專用和重要產品等三級消費品安全標準和配套檢驗方法標準的制定與實施。研制消費品標簽標識、全產業鏈質量控制、質量監管、特殊人群適用型設計和個性化定制等領域標準。加強化妝品和口腔護理用品領域標準制定。
開展生物醫學工程、新型醫用材料、高性能醫療儀器設備、醫用機器人、家用健康監護診療器械、先進生命支持設備以及中醫特色診療設備等領域的標準化工作。
開展智能傳感器與儀器儀表、工業通信協議、數字工廠、制造系統互操作、嵌入式制造軟件、全生命周期管理以及工業機器人、服務機器人和家用機器人的安全、測試和檢測等領域標準化工作,提高我國儀器儀表及自動化技術水平。
加強核電、風電、海洋能、太陽熱能、光伏發電用裝備和產品標準制修訂,開展低壓直流系統及設備、輸變電設備、儲能系統及設備、燃料電池發電系統、火電系統脫硫脫硝和除塵、電力電子系統和設備、高速列車電氣系統、電氣設備安全環保技術等標準化工作,提高我國電工電氣產品的國際競爭力。
推進空間科學與環境安全、遙感、超導、納米等領域標準化工作,促進科技成果產業化。制定海域海島綜合管理、海洋生態環境保護、海洋觀測預報與防災減災、海洋經濟監測與評估、海洋安全保障與權益維護、生物資源保護與開發、海洋調查與科技研究、海洋資源開發等領域標準。研制極地考察、大洋礦產資源勘探與開發、深海探測、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海洋能開發、海洋衛星遙感及地面站建設等技術標準。
加強集成電路、傳感器與智能控制、智能終端、北斗導航設備與系統、高端服務器、新型顯示、太陽能光伏、鋰離子電池、LED、應用電子產品、軟件、信息技術服務等標準化工作,服務和引領產業發展。
開展新一代移動通信、下一代互聯網、三網融合、信息安全、移動互聯網、工業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智慧城市、智慧家庭等標準化工作,推動創新成果產業化進程。
加強生物樣本、生物資源、分析方法、生物工藝、生物信息、生物計量與質量控制等基礎通用標準的研制。開展基因工程技術、蛋白工程技術、細胞工程技術、酶工程技術、發酵工程技術和實驗動物、生物芯片,以及生物農業、生物制造、生物醫藥、生物醫學工程、生物服務等領域標準的研制,促進我國生物技術自主創新能力顯著提升。
制修訂車船安全、節能、環保及新能源車船、關鍵系統部件等領域標準,加強高技術船舶、智能網聯汽車及相關部件等關鍵技術標準研究,促進我國汽車及船舶技術提升和產業發展。
制定經營性機動車營運安全標準,研制交通基礎設施和綜合交通樞紐的建設、維護、管理標準。開展綜合運輸、節能環保、安全應急、管理服務、城市客運關鍵技術標準研究,重點加強旅客聯程運輸和貨物多式聯運領域基礎設施、轉運裝卸設備和運輸設備的標準研制,提高交通運輸效率、降低交通運輸能耗。
開展銀行業信用融資、信托、理財、網上銀行等金融產品及監管標準的研制,開展證券業編碼體系、接口協議、信息披露、信息安全、信息技術治理、業務規范以及保險業消費者保護、巨災保險、健康醫療保險、農業保險、互聯網保險等基礎和服務標準制修訂,增強我國金融業綜合實力、國際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
加強批發零售、住宿餐飲、居民服務、重要商品交易、移動商務以及物流設施設備、物流信息和管理等相關標準的研制,強化售后服務重要標準制定,加快建立健全現代國內貿易體系。開展運輸技術、配送技術、裝卸搬運技術、自動化技術、庫存控制技術、信息交換技術、物聯網技術等現代物流技術標準的研制,提高物流效率。
開展網絡在線旅游、度假休閑旅游、生態旅游、中醫藥健康旅游等新業態標準研制。制修訂旅行社、旅游住宿、旅游目的地和旅游安全、紅色旅游、文明旅游、景區環境保護和旅游公共服務標準,提高旅游業服務水平。
加強信息技術服務、研發設計、知識產權、檢驗檢測、數字內容、科技成果轉化、電子商務、生物技術、創業孵化、科技咨詢、標準化服務等服務業標準化體系建設及重要標準研制,研制會展、會計、審計、稅務、法律等商務服務標準,全面提高新興服務領域標準化水平。
加強人力資源服務業、人力資源服務機構評價、人力資源服務從業人員、人力資源產業園管理與服務、產業人才信息平臺、培訓等標準研制,提升人力資源服務質量。
(二)加強社會治理標準化,保障改善民生。
以改進社會治理方式、優化公共資源配置和提高民生保障水平為著力點,建立健全教育、就業、衛生、公共安全等領域標準體系,推進食品藥品安全標準清理整合與實施監督(完善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體系工作,在國家食品安全監管體系“十三五”規劃中另行要求),深化安全生產標準化建設,加強防災減災救災標準體系建設,加快社會信用標準體系建設,提高社會管理科學化水平,促進社會更加公平、安全、有序發展。
專欄4 社會領域標準化重點 |
公共教育 |
勞動就業和社會保險 |
基本醫療衛生 |
食品及相關產品 |
公共安全 |
基本社會服務 |
地震和氣象 |
測繪地理信息 |
社會信用體系 |
物品編碼 |
統一社會信用代碼 |
城鎮化和城市基礎設施 |
(三)加強生態文明標準化,服務綠色發展。
以資源節約、節能減排、循環利用、環境治理和生態保護為著力點,推進森林、海洋、土地、能源、礦產資源保護標準化體系建設,加強重要生態和環境標準研制與實施,提高節能、節水、節地、節材、節礦標準,加快能效能耗、碳排放、節能環保產業、循環經濟以及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標準研制,推進生態保護與建設,提高綠色循環低碳發展水平。
專欄5 生態保護與節能減排領域標準化重點 |
自然生態系統保護 |
土地資源保護 |
水資源保護 |
地質和礦產資源保護 |
環境保護 |
節能低碳 |
(四)加強文化建設標準化,促進文化繁榮。
以優化公共文化服務、推動文化產業發展和規范文化市場秩序為著力點,建立健全文化行業分類指標體系,加快文化產業技術標準、文化市場產品標準與服務規范建設,完善公共文化服務標準體系,建立和實施國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指導標準,制定文化安全管理和技術標準,促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保障文化環境健康有序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專欄6 文化領域標準化重點 |
文化藝術 單位名稱:山東省特種設備協會賬 號:1602023919200059151開 戶 行:濟南工商銀行趵突泉支行稅 號:51370000MJD6177755 聯系地址:濟南市華能路89號山東質監綜合服務大廈2樓205室郵政編碼:250100 傳 真:0531-55692988綜 合 部:0531-55692989 培 訓 部:0531-88023952 0531-88023939
評 審 部:0531-88023938 學術交流部:0531-88023907 |